首页 教育 “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武汉培训基地正式挂牌!

“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武汉培训基地正式挂牌!

6月16日,“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线下培训实操在武汉临床检验中心顺利举办,此次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站线下培训班为“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举办的第五期,同时也是2022年首期培训。该项目的开展切实有效地提高医院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能力,从而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降低病患成本、提高生命质量。

在全球抗疫过程中,高通量测序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病原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临床感染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目前阶段,mNGS的本地化开展存在较多困难,例如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操作流程相对复杂、报告解读相对困难、临床应用规范有待提高、室间质评结果差强人意、行业内尚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等。

基于此,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华大基因支持的“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项目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采用线下实操与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培训,主要针对医院本地化实验室的相关检验或临床人员。助力mNGS检测技术实现本地化开展,促进检验与临床的多学科互动,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同时帮助提高mNGS相关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资质,更好更快地了解并运用该项检测技术,更有效地实现mNGS检测技术本地化的应用价值。

在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王先广书记主持、领导专家及各位学员的共同见证下,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龚洁主任、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创新公益办公室刘奕阳主任和华大基因市场部感染方向负责人孙经梦共同为“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武汉培训基地”进行了揭牌仪式。随后王先广书记在活动开幕并介绍了整个项目的开展情况,他强调了mNGS技术规范化开展的必要性,并表示武汉临床检验中心愿意和各位同行一起共同推进mNGS的本地化规范化应用。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王滨副主任在致辞时表示本次被授予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培训基地的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要牵头负责武汉市基因测序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要研究制定各项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案,以面对可能出现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和其他未知病原的威胁。还要继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更加精准、努力、有效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另外王滨副主任提出三点要求,首先要抓住发展机遇,补短板强弱项,其次要做足自身准备,提升检测能力,最后要做好质量控制,保障生物安全。

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龚洁主任在开场致辞中讲到2019年突发新冠疫情是通过宏基因组测序 mNGS 技术发现,mNGS为检测、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其检测流程相对复杂,整体实验环节需要大量人才参与,尤其生信分析和报告解读环节。本次培训班理论与实操结合,对于该领域人才能力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借此可以培养武汉市高通量测序骨干人才,提高武汉市感染性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主任通过网络为首届武汉培训发来了祝贺并表示:“提升感染疾病的诊断能力,不仅是传统的检测技术的提高,更需要宏基因测序技术的提高,mNGS的整个实验环节需要大量人才参与进来的,尤其是报告解读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培训至关重要。可以助力推进医院发展和健康中国的行动计划。”

  关于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

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创建于1982年6月,是国内首批成立的临床检验中心,同时挂牌武汉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是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拥有西门子Atellica SCI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Nikon荧光显微镜、华大基因MGISEQ-2000测序平台等精密检验设备。实验室均按国家生物安全Ⅱ级标准建设,可开展生化、免疫、血液、体液、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测序及血栓与止血筛查等上百个检验项目检测,绝大多数实验项目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为中心质控品的研究工作、样本的检测、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临床循证和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项目介绍

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主办、华大基因支持的“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武汉市临床检验中心站”项目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此项目计划连续开展5年,每年10-12期,以线上理论课程+线下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课程3-4天/期,计划每期招收学员8-10人。

该项目主要针对解决目前阶段mNGS本地化开展存在的困难,以便更快地满足mNGS本地化医院临床早期感染病原诊断的需求。

目前,“中国感染高通量测序诊断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线上课程已在探微网上线,所有PIDMC的学员及相关从业者都可以通过探微网进行课程学习。此项目系列课程后续会陆续更新,用匠心打造mNGS相关从业者的线上学堂。

环球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