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 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跨界研讨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国际科技传播

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跨界研讨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国际科技传播

2022年12月2日,由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主办的“国际科技传播主题沙龙”成功举办。沙龙邀请了来自科技界、学术界及媒体的专家,围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科技国际传播”进行交流研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中国日报社编委兼秘书长朱宝霞致开场辞,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新华社国际部对外传播室副主任杜健、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润珏、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杨盈龙、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等参加了沙龙,活动由中国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沈斌主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会嘉宾围绕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科技传播模式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陈锐指出,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不仅要着眼于经济维度,更要从中国和平崛起背后的文化底蕴入手,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与更加创新的理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他表示,今年年底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将正式向全球竣工亮相,这也将为国际科技传播事业提供全新的应用场景和集成平台,希望能够进一步凝聚政、产、学、研、经、介、贸、媒各方共识,在议题创设、渠道拓展、内容生产和品牌传播方面通力合作,跨界协同,为全面提升国际科技传播效能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朱宝霞表示,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国际传播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发展故事的传播需要文化元素的加持。中国日报为此做了许多尝试:成立探“元”工作室,基于元宇宙场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推出首位数字员工“元曦”,探寻人类文明;报道科技考古、推出NFT数字藏品等。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文化+技术”赋能战略,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和科技发展故事。

龙耘从跨文化、跨学科视角,勾勒出国际科技传播语境。她指出,科技传播应架构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张力和文学想象力。要以中国为方法,来传播科学技术,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通过剖析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案例,她展示了中国信息的海外传播路径,并指出新时代中国科技故事要讲科技背后“人”的故事,展现和谐和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基调。

杜健结合工作实践分享了对中国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传播的思考。他指出,以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为载体,做好国际科技传播,应从符号、受众和平台等关键要素出发,把握海外社交平台发展新趋势、研究Z世代等受众的新特点,用符号化表达提升国际科技传播的精准度和传播效能。

王润珏以天宫课堂为案例,分析了国家主导的科技传播模式创新。通过对比天宫课堂和美、欧、日等国家地区的太空教育,从天宫课堂的战略定位、模式构成、受众对象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了新型科学传播模式的特征,并就其国际传播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注重文化元素、面向青少年科技传播的重要性。

杨盈龙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与国际科技传播策略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向是打通国际科技传播桥梁的新方向。她分析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的哲学根基,提出让国际科技传播动起来、活起来、走起来的路径,探索了从符号到视觉空间、从个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新思路。

彭超梳理了科学和文化历史的关系脉络,从借力传统文化开展国际科技传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了传统文化助力科技传播的方式方法、创造促进科技传播的文化氛围、创新研究思维等问题,探索了开展国际科技传播的文化方法。

主题发言后,各位专家围绕“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国际科技传播”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对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举办的沙龙活动给予了高度赞赏。陈锐主任和朱宝霞秘书长做了总结,感谢并希望专家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对策建议,承诺研究院将继续组织开展跨界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国际科技传播做出新的贡献。

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月19日,研究院将秉承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国际科技传播合作模式,用融通中外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际科技传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环球经济周刊